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年“立本”计划,使南理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达到教育部评估指标规定的优秀标准。造就数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所领导的重点学科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学术带头人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数十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能领导省部级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工程中心、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主要基础课程(群)的旗帜性学科带头人和杰出中青年学者;数百名在教学科研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骨干教师。从而构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将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出国考察、设立校青年学者基金、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继续进行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对于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学校将暂停或不再聘其从事教学工作。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中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必要条件,并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鼓励院士和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专业课或开设专题讲座。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精品课程与重点专业建设
在学生规模和专业总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调整结构,坚持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和提高水平为主。
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是:面向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的需求,加强理科,强化工科优势和特色,稳步发展经管、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积极发展信息学科与其他专业交叉和融合的新兴专业,形成以理工为主、国防特色鲜明、多科性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5门,省级一类优秀、精品课程10门,二类优秀、精品课程10门,优秀课群4个。电工电子、基础化学、物理、力学、机械基础5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54部教材列入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已经正式出版44部,1部教材评为国防科工委“十五”特色专业优秀教材。5部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4部教材被列为江苏省精品教材立项,其中2部教材为重点立项教材。
学校已形成28个省部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覆盖现有本科生人数近8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一流水平的教育。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培养结构,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学校组织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以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同时首次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稳步地推进学分制管理方案的实施,先后建立了弹性学制、选课制、选师制、绩点制,主要基础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生在专业大类里可自己选择专业方向,优秀学生可以辅修另一个专业,双学位制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2000级学分制实施以来的情况,以及目前学校内部、外部环境,修订了“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2004级执行),从2005级开始实施学业警示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为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几年,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依托优势学科组建“培优班”,建立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制度,免试研究生提前半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将科研训练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设计大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涌现出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类学科竞赛的主力军。
四、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鼓励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和中心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助教身份参与实践教学工作。
学校大力推进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从2002年起,学校制订政策积极引导和推进实验室开放,截至目前学校近90%的实验中心(室)面向学生开放260个实验项目,完成开放型实验教学任务10余万人时。
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每个专业都要建立1~2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在,基本上各个学院都创办了富有学科特色的竞赛体系,如理学院的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构设计大赛、计算机学院的程序设计大赛、化工学院的烟火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体验创造中自主学习。这也是南理工大学生能在全国各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的源泉。